上期分享過香港聖公會屯門綜合服務—賽馬會青年幹線於去年11月舉辦「惜‧愛」生命計劃的其中一環「惜玩」,本期接續分享「惜唱」和「惜食」,看看青少年如何藉活動連結自己、連結他人和連結環境,學習珍惜的一課。

「放聲之旅」創作歌曲”I'm being late always”,並在計劃總結禮上公開演出。
「惜唱」接納真實自我
中心青年樂隊「放聲之旅」由五名大專生組成,他們一向將流行歌曲重新演繹,而在是次「惜唱」計劃中,中心邀請專業的音樂人,為樂隊提供作曲及作詞訓練,讓他們認識旋律的編排、不同曲風的配搭,並且訓練隊員對音準更敏銳,終於樂隊第一首創作曲誕生了,名為”I'm being late always”,以輕快的旋律唱出他們對「遲到」的心態。
隊員之一Ryan笑說︰「我們的歌詞非常『接地氣』,反映現實,因為我們都會常常遲到的人。」可是,這不等於這幾位年青人將遲到當作應份,如歌詞” Though I said it as a thousand times / I really really try so hard / Can you feel it feel it”,他們都曾努力嘗試過,希望能有所進步。Ryan說道︰「我們坦誠面對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,雖然還未成功改善,但我們重視努力的過程,也接納這一個不完美的自己。」
隊員們的反思,正正回應到生命教育的要素——與自己連結,認識自己;而隊員間的互相合作和鼓勵,也是生命交流、連結他人的表現。負責社工譚銘諾表示︰「『放聲之旅』這幾個青少年察覺並承認自己的遲到狀況,將之轉化並創作成歌曲,已是一件美事。而且在他們創作歌曲期間,有隊員出了些狀況,自身承受不少壓力,但結果樂隊發揮到團隊精神,順利完成創作,更在『惜‧愛』生命計劃總結禮上首次公開演唱新曲,演出令人驚喜。」
「惜食」反思「相機食先」風氣
在生命教育的向度中,除了有與自己、與他人的連結外,也包括與大自然和諧共處,「惜食」正好讓青少年體會珍惜食物,從而反思如何愛護大自然。「惜食」計劃分為三大內容,招募八名青少年參與,年齡介乎16至18歲。第一步先與青少年走訪街市,協助回收賣剩的食材,發現數量之多竟足以派發予約二十名基層長者食用;而第二步則由青少年動手以「下欄」食材烹煮菜式;最後他們外出參觀粉嶺環境資源中心,認識香港的廚餘處理,激發青少年反思日常的浪費問題。
當中煮食環節對不擅煮食的參加者甚有難度,烹調過程極具挑戰。其中一道「雪菜火鴨絲炒米」,包括要將大部份人忽略的燒鴨部份「抽絲剝繭」,在鴨背和鴨頸,或其他靠近骨頭位置挑出肉絲,但因燒鴨冷卻後已結出一層層油脂,他們動起手來叫苦連天;到了正式落鑊,參加者竟然一次過放入食油、薑、火鴨絲、雪菜,實行「一煲熟」,味道當然大打折扣,但他們還是履行計劃「珍惜」的目標,將餸菜通通吃光。
參加者在過程中不禁反思自己以往的浪費,總是看重食物的賣相,賣相不佳他們寧願不吃,例如蛋撻攤凍後他們也不會碰。為甚麼會如此看重賣相?他們不約而同表示與「相機食先」的風氣有關,覺得食物要靚,要可以上載到社交媒體才是「放得入口」,將賣相放得高於食物營養,也不會理會是否造成浪費。帶着這次反思,當來到計劃最後一站的廚餘處理時,更引發參加者深刻的反省。
不浪費 欣賞食物本質
以往在課堂書本得到的資料,廚餘可以用作製成魚糧或肥料,這讓參加者在浪費食物時感到「安心」一點,甚至將「廚餘再生」成為浪費的藉口。可是,當中心想安排參加者到訪這些加工中心時,才發現不少已經結業,也有中心負責人反映廚餘再生的產品,其實沒有太多商家願意購買,即是說經過多種工序、花費不少心思的廚餘,結果還是未能重用,浪費問題仍然未能解決。
因此,在環環緊扣的活動後,一眾青少年的回應來得直接——減少浪費,表示若預計自己吃不完的食物,可以與朋友分享,也可以先請餐廳「扣底」(減少份量);至於「相機食先」的風氣,參加者期盼自己能轉為欣賞食物及食材的本質,珍惜大自然的供應。
這份珍惜是整個「惜‧愛」生命計劃重要的元素,盼望參加者心存珍惜和愛心,重新與自己、與他人及大自然連結,發掘與生命中的美好點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