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星期四晚上,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總會比平時更加人頭湧湧,然後大家帶着一袋兩袋戰利品離開,有米糧、飲品沖劑、家品和玩具等等,這些貨品既非自由取用,也非真金白銀購買,而是以「時分券」換領——這是「社區小小超」的獨特購物貨幣。

每逢星期四晚上的「小小超」物品換領,讓會員透過「時分卷」換取各式產品。
共享資源與才能
「社區小小超」以共享經濟為理念,推行至今約一年半時間,大受街坊歡迎,登記參與的家庭多達160戶。中心鼓勵會員捐出用不著的東西,再加上由不同捐助者贈送中心的產品,於每星期四舉行一次物品換領,物品分別標上3分、5分或8分的定價等等,甚至可以換領服務,包括修眉和修褲長等等,會員一個接一個拿出自己的「時分券」採購。
負責社工周子晴表示︰「『社區小小超』計劃鼓勵資源共享,也鼓勵會員間彼此相連,增進鄰里間的互相支援。不少會員各有一技之長,但因為要全職照顧家庭而暫停工作,在『小小超』的服務換領就能讓他們重拾工作的樂趣,例如有以往擔任美容師的婦女會為會員修眉,婦女能發揮所長之餘,也讓其他平時只顧忙家務的會員有難得的打扮機會,相得益彰。」
善用時分券 惠及有需要鄰里
那麼「時分券」該如何獲得呢?每當會員參與中心活動,如社區講座、家長小組和親子活動等,又或者協助中心派單張、戶外活動、中心當值等義工服務,就能蓋上1-2個印章,20個印章就能換取50分,既鼓勵家長著中心活動增進自己,也學習付出己力回饋社區。
明雪和雪飛都是「小小超」的義工之一,非常期待每個星期四晚上,笑言中心是「另一個家」,在這裡充滿笑聲,不再只窩在家中與孩子角力,卻可以與孩子來中心一同享受活動,各自認識朋友。明雪特別對換領物品的理念大表欣賞,認為可以幫助有需要的街坊,她說道︰「有鄰居行動不便,以往自己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幫助她,但在『小小超』我可以用時分券去換領物品,再轉贈給鄰居,令更多人受惠。」

會員在「超能市集」翻看物品,準備用「時分券」進行拍賣。
自發交流 連結鄰里網絡
「小小超」深得街坊支持,因此於本年中心再嘗試舉辦「晴朗夜市」和「超能市集」,前者為期四星期,五位婦女各以中心提供的$50資金烹調各式佳餚,包括有椰汁砵仔糕、豬肉燒賣和家鄉辣醬雞腳等,大受歡迎,不少會員紛紛以時分券換領,而收到的「時分券」會歸五位婦女所有;後者「超能市集」則是一場季度拍賣會,會員將家中閒置物件拿來拍賣,自由定價,再連同「小小超」擱置半年來未能售出的產品一併拍賣,在熱鬧又帶點競爭的氣氛下,拍賣價往往破新高,例如本身定價3分的家品最終以高達10分成交,而以往無人問津的產品也突然變成搶手貨,給予會員愉快又難忘的體驗。
小鳳既是「晴朗夜市」的店主之一,也踴躍參與「小小超」及「超能市集」,笑言沒想到自己的椰汁砵仔糕會得到大家的喜愛,而她也毫不吝嗇與有興趣的街坊分享食譜。小鳳說道:「我超初都是透過中心活動才學會製作砵仔糕,自己再將材料及成份稍稍調整,不是甚麼秘方,街坊鍾意食自己就開心。而且不少街坊也會與我分享其他資訊,例如孩子選擇小學的意見,平時煮食心得等等,自己都覺得好開心。」
會員間的交流與連結,正是中心舉辦各式活動的重要目標,社工周子晴表示:「以往會員參加活動,可能會覺得某某熟口熟面,但又不會主動問好,我們希望為他們締造交流的平台,例如在『小小超』換領物品時需要分批進入,於是等待的時間就成為會員的傾談時間,有如以往『榕樹頭』般聚集交流;又例如『超能市集』拍賣時你來我往『講價』,也是連結會員的時機,讓他們逐漸建立鄰里間的支援網絡。」
不同的形式活動,都務求讓街坊感受到共享經濟的成果,而且當他們連結建立關係後,他們更會自發分享物資、經驗和知識,這些都是共享市集的延伸,令每個街坊既是受助者,也是助人者,在「得」與「給」中享受喜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