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梨狀肌
梨狀肌是位在臀部的深層肌肉,起點在尾椎前面,經坐骨大孔到臀部,終點在股骨大轉子上。其作用是使髖關節可以外旋,並與其他臀部肌肉維持骨盆和髖關節的穩定度及活動度。
然而,坐骨神經是從梨狀肌下方穿出來,所以當梨狀肌肉發炎、腫脹或緊繃時,便會使坐骨神經受壓,引發梨狀肌症候群。
成因
梨狀肌主要是使髖關節外旋,但反覆的髖關節外旋動作,會導致肌肉疲勞,引起慢性肌腱炎;跌倒、搬重物時扭腰、進行快速改變方向的運動(如網球、足球、籃球),均容易使梨狀肌受外力拉扯而受傷;至於不良姿勢如翹腳坐、長時間坐立或蹲下不動,也可能令成梨狀肌和坐骨神經受壓迫,引發梨狀肌症候群。
症狀
梨狀肌症候群的患者通常有以下症狀:
- 臀部深層位置感到疼痛;
- 灼熱、刺痛,或麻的感覺會從臀部一直延伸到腳底;
- 下肢痠軟無力,嚴重時走路會一拐一拐;
- 蹲坐或轉變位置時,肌肉受到牽拉而疼痛加劇。
治療與預防
治療急性梨狀肌發炎時必須休息。有需要時應尋求醫生和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意見作適當的治療。家居伸展與肌力訓練運動,可增加肌肉柔軟度及提升肌力,預防梨狀肌再度傷害:
- 伸展運動
仰臥,屈曲「好腳」膝蓋,將患側腳踝放在「好腳」大腿上;雙手扶住「好腳」膝蓋,往胸口方向彎曲,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感,維持十秒。(圖一、二)
圖一
圖二
- 肌力訓練
強化臀部及髖關節肌肉群,減少因外力造成傷害。
(1)四點跪,將「患腳」抬起維持十秒,然後慢慢放下,重複動作十次。(圖三、四)
圖三
圖四
(2)站立,雙手扶牆,將「患腳」向後抬起維持十秒,然後慢慢放下,重複動作十次。(圖五)
圖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