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轉載自1877期《教聲》)
很多家長認為,幼兒口齒不清是由於「黐脷根」(脷根過短),只要做手術「剪脷根」就能解決發音問題,究竟這些觀念是否正確呢?
「黐脷根」是一種先天性的結構問題,是指兩側的舌頭黏在一起,成為根膜,較嚴重的個案會出現「心形脷」(見圖),普遍約有3至4%的小童有「黐脷根」問題,當中以男孩較多。
由於「黐脷根」會影響舌頭伸展的幅度,有此問題的嬰兒會較難吸食母乳,而幼童或成年人亦較容易有發音、口腔潰爛的問題。不過,「黐脷根」並不一定會導致發音問題,據統計顯示,約一半的患者會有發音問題,他們說話多會語音不清或未能發出舌尖音,如「多」、「他」音等。
當幼童有發音問題,並不一定是「黐脷根」,亦可能是語音學習遲緩,故此需要找言語治療師作詳盡評估,了解幼童是患「黐脷根」或是語音學習遲緩。若幼童由於「黐脷根」而學習了錯誤的發音方法,接受手術並不能即時解決問題,幼童需接受言語治療,學習正確發音方法,才能根治問題。
以下的方法可以増強幼童舌尖向上的活動能力(詳情請先向言語治療師查詢):
(1)塗朱古力醬在門牙後面,請幼童舔食。可用手輕輕張開並固定他的下顎,初時不用張得太大,以免太難。
(2)另外也可放小件食物(如:小甜圈)在門牙後位置,請幼童舌尖向上頂着小件食物,維持5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