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文台預測周末冷鋒又再訪港,今日就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些低溫症的知識,讓大家知道如何處理和預防。
甚麼是低溫症?
當人體的體溫下降至攝氏35℃以下(即華氏95℉以下),就屬於低溫狀態。較輕微的低溫症患者,會有皮膚及手腳冰冷,面色蒼白、步履不穩和發抖等症狀,若體溫繼續下降,患者的肌肉會逐漸僵硬,口齒不清,神智錯亂和心跳減慢。最嚴重的時候,患者會有低血壓,心律不齊、昏迷,甚至心臟停頓而死亡。
高危人士
1. 幼童
兒童的自我照顧能力不足,加上頭大身小,身體的表面積和外露部份較大,容易流失熱量。家長要注意為孩子準備保暖衣物,其他防寒配物如手套,厚襪,圍巾和帽都不可缺少。
2. 老年人
老人家行動緩慢,新陳代謝減少,加上皮下脂肪變薄,毛管萎縮,調節體溫的能力大大降低,所以比較怕冷。而腦退化症的患者,因為失去了保護自己的正常反應能力,不懂得在寒冷時,為自己加添衣物和取暖,更加容易患上低溫症。
3. 慢性疾病患者
患有內分泌失調如糖尿病、甲狀腺機能低下症、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症和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病人,缺乏調節體溫的能力,身體在制造熱能方面有障礙,比一般人容易患上低溫症。
4. 行動不便人士
除了從食物攝取熱能外,身體也通過活動來產生熱能。平時有做運動的人,在冬天便沒有那麼怕冷。而骨折、中風或其他行動不便人士。由於活動能力降低,容易患上低溫症。
5. 酗酒和酒精中毒
有些人以為冬天時喝一些酒可以驅寒。其實酒精會使皮膚血管擴張,加速散熱,反而會令體溫迅速下降。如果是酒精中毒,令神智不清,無法採取得暖的行動,可能會導致嚴重低溫。
低溫症的治療
1. 為患者保暖,除去濕冷的衣物,抺乾身體,換上乾爽的衣物,蓋上被子。
2. 把患者移至溫暖的環境中,令體溫慢慢回升,速度約每小時0.5-1℃,會比較安全。
3. 不要使用電暖爐、暖風機、熱水袋、電毯和暖身器,也不要讓患者洗熱水浴。因為這樣會使四肢和皮膚的溫度急劇上升,導致血液流向四肢,令核心的溫度和血壓下降,造成危險。
4. 神智清醒者,可飲一些熱量高的熱飲或進食熱的食物。
5. 情況嚴重的時候,應盡快把病人送院治理。
預防措施
1. 留意天氣
密切留意天氣的變化,當氣溫突然下降或天文台發出寒冷天氣警告時,要提高警惕。
2. 添加衣物
禦寒衣物以質料乾爽、輕便、舒適、透氣和保暖為佳。不要穿得太緊身或臃腫,阻礙血液循環和身體活動。避免毛絨衣物直接接觸皮膚產生痕癢。有失禁的長者,要勤於更換濕了的尿片和褲子。要配戴帽、頭巾、圍巾、手套和厚襪,保持外露的身體部份溫暖。
3. 飲食
多飲高熱量的熱飲和進食熱食,補充足夠的水分,少食多餐,可以確保身體有足夠的熱量供應。不要以為飲酒可以驅寒。雖然即時可能感到溫暖,之後卻會令身體熱量流失,適得其反。
4. 家居得暖
門窗要檢查,防止寒風從空隙吹入。使用電暖爐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避免過熱和接近燃物,釀成火災。如果對熱的感覺減弱(如糖尿病或脊髓病患者),則不宜用暖水袋或暖身器。
5. 運動得宜
適量的運動可以維持體溫,增加血液循環和保持關節靈活。最好在有陽光的地方進行運動避開寒風,並要做好暖身和緩解運動。
6. 疾病診治
要定期驗身和覆診,及早診治可引致低溫症的疾病。